贝吉塔中文网
贝吉塔中文网 > 我的姐夫是太子 > 第840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40节

 

杨荣等人,早早得知太子与张安世觐见的事。

当即,也预备了入殿的事宜。

此番奏报的,乃是朝廷抡才的章程,所以百官都十分看重。

其实这也可以理解,古人将提拔人才称作抡才大典,可见这抡才关系到的乃是一个国家的未来,是最不容马虎的。

何况……就切身利益而言,选拔人才,才是百官们最看重的事。

毕竟,认定人才的标准变了,这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和命运。

这些时日,关于这件事,每日都有许多的议论。

绝大多数人都是忧心忡忡。

他们担心张安世又在这上头塞私货,不过又想到太子稳重,或许不会这样的激进。

于是就在忐忑不安之中,似乎靴子要落地了。

杨荣对胡广道:“你瞧,这些时日,百官都心神不宁,这一个章程,牵动多少人的命运啊。”

胡广叹息道:“老夫倒是心如止水。”

杨荣微笑道:“这倒是,胡公幸运的是,早知自己不是人才了,所以反而看得开了。”

胡广道:“你……”

你又来扎心!

“言笑而已。”杨荣随即哈哈大笑:“胡公平日里总说自己平庸,怎么你自己谦虚可以,别人却说不得?”

胡广一本正经地道:“你可以背后说,你不能当面说!”

杨荣看了胡广一眼,有些无奈,最后道:“罢罢罢,入殿去吧。”

百官陆续来到崇文殿。

不久之后,朱棣升座。

百官山呼万岁。

朱棣四顾左右:“太子与芜湖郡王还未入宫?”

亦失哈匆匆来道:“陛下,奴婢去问了,说是在等一个人,马上就来了。是有些迟,所以……”

朱棣压压手:“那就且等一会。”

不多时,便有宦官来奏:“陛下,太子殿下、芜湖郡王殿下、新洲长史杨士奇觐见。”

前头两个人,朱棣不觉得有异。

只是这新洲长史,令朱棣微微皱眉。

这个新洲长史,他好像有一点印象。

杨士奇……好像曾是翰林,是个博古通今之人。

朱棣便道:“宣。”

三人入殿,行礼。

朱棣的目光,朝朱高炽和张安世身后一瞥,却见有人穿孔雀补服,头戴翅帽,身材干瘦之人在朱高炽身后,全无翰林风采。

朱棣当即道:“平身吧。”

朱高炽道:“父皇,儿臣与芜湖郡王上抡才之策,恳请陛下过目。”

“章程呢?”

张安世道:“陛下,就站在这里,这是活的章程。”

朱棣:“……”

殿中之人哗然。

许多人对杨士奇,是稍有印象的。

尤其是不少十几年前的翰林们,这杨士奇乃是他们当初的同僚。

只是十几年不曾谋面,许多人差点已经忘记有这么一号人了。

提及这个杨士奇,朝中同情者颇多。毕竟……作为翰林,身份何等的清贵,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。

而杨士奇,别看是三品长史,可实际上,在朝中人看来,即便是一品,也无法与朝中的清贵们相提并论的。

可怜此人,流放在外,原本大好的前程,如今……却成了这般样子。

尤其是杨士奇灰头土脸的模样,更让人暗暗摇头。

可惜了。

朱棣疑惑的道:“活的章程?”

张安世道:“陛下,此人乃是杨士奇,曾历任翰林编修、修撰、侍读,又曾任安南副总督,新洲长史,长史任上,已有十年,如今杨公入朝,特来拜见陛下。这……就是臣所言的抡才章程。”

朱棣的脸色,越发的古怪。

张安世这小子,总是能不负众望地整出各种花活来。

好在朱棣早已习惯了,竟也并不见怪,只是颔首:“杨卿上前。”

杨士奇当即踱步上前,行礼道:“臣杨士奇。”

朱棣道:“新洲如何?”

杨士奇道:“尚好。”

朱棣眉一挑:“何为尚好?”

杨士奇道:“可比苏杭。”

朱棣:“……”

斐然政绩

苏杭二字,着实吓了朱棣一大跳。

朱棣狐疑道:“哪里的苏杭?”

这句话出口,朱棣自觉得这句话有些没有水平,实是自己草率了。

不过朱棣所言,确实说出了朱棣的心声。

“自是我大明之苏杭。”杨士奇淡定地道:“当然,应天府和太平府是远远不如的,只可以与苏州府亦或者杭州府相比。”

他一副很谦虚的样子。

可这话说出来,依旧还是让朱棣与群臣吓了一跳。

要知道,在十几年前,若是没有太平府这个怪胎,这苏杭乃是天下最富庶的区域之一。

此地每年征收的税赋,所得的钱粮,还有商业的繁茂,都是屈指可数的。

朱棣心里惊讶极了,沉吟一会儿,便道:“苏杭?这倒稀罕,这新洲如此蛮荒之地,区区十数年,如何可比苏杭?”

“每年的税赋,尤其是银税。”杨士奇道:“据臣所知,现今苏州每年银税六七十万两,而新洲如今,已至一百三十七万两。”

此言一出,倒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。

杨士奇接着道:“新洲现今有船坞七座,每年可造船一百四十余艘,除此之外,围绕这造船,又建了大港,还有各种作坊,尤其是炼钢的作坊,在新洲,臣带人发掘了大量的铁矿,这新洲的铁矿,质地尤其之好,品相比之大明的铁矿,好上不少。”

“除此之外,这新洲的煤炭,亦是遍布,借助这廉价的煤炭与铁矿,生产钢铁,可与西洋诸国贸易,还可借此机会,招揽大量的人力。”

杨士奇顿了顿,继续道:“新洲的情况,比之其他诸藩国,要特殊一些,此地并不曾有大量的土人,却是矿产丰富,且这矿产,尤其容易掘取,同样千斤的煤和铁,若是在大明掘取,可能需要动用三个人工,可在新洲,可能只需一个人工了。”

“臣以为,治理一地,在于发掘此地的长处,分析出它的短处,而后扬长避短,是以在十年前,臣便定下了重钢铁,重工商之策。”

朱棣细细听着,不由惊奇地道:“千斤的煤铁所费人力竟是如此稀少?”

杨士奇便回答道:“是的。一方面,是此地矿脉丰富,而且因为千万年来,都是不毛之地,所以这里的矿产,几乎无人采掘,也正因如此,这与大明不同,大明山脉连绵,许多的矿产都在深山之中,要采掘费时费力。”

“何况……千百年来,历朝历代对浅层容易采掘的矿产,大多都已采掘干净。因而,想要继续采掘,就不得不继续采用耗时费力的办法,深挖矿井,这其中所需的人力物力,也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
“可新洲的许多矿产,甚至无需矿井,都在浅层,自然成本低了许多。”

朱棣点头。

杨士奇则是继续道:“于是这就成了新洲的长处,既然有了长处,那么就要利用这个长处,新洲毕竟距离西洋诸藩国不远,新洲建立港口,输送出大量的钢铁,而采买许多西洋的特产,以供军民所需,就足以让军民们富足了。”

“长史府从煤铁中获利之后,接下来要做的,一方面是重金招揽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